初夏的北京,一间明亮的击剑馆内,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不同于以往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这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群年龄不一的小剑客们,戴着护面,身着雪白的防护服,手持花剑或重剑,正在教练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练习着基本步伐和刺击动作,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的不全是胜负欲,更多的是好奇、兴奋和一种纯粹的快乐。
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女士正静静观察着,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在她看来,这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场景,正是后疫情时代北京青少年击剑运动逐步复苏、回归本真最生动的写照。“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急于培养出多少个冠军,而是要让孩子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自由挥洒的快乐。”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这样阐述着她与协会同仁们当前工作的核心。
“重启”的挑战:从线上回到线下,重拾手感与信心
过去几年,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措施对需要面对面、近距离对抗的击剑运动造成了不小冲击,道馆时而关闭,训练中断,比赛延期或取消,对于正处于技术提升和兴趣培养关键期的青少年学员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那段时间,我们尝试了线上教学,通过视频指导孩子们进行体能训练和动作复习,但这终究无法替代实战。”王钰坦言,击剑的精髓在于即时反应、距离控制和战术思维,这些都需要在真实的剑道上与对手交锋才能获得最深刻的体会,长时间的线下活动缺失,导致不少孩子技术生疏,甚至对击剑的热情有所减退。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如何安全、有效地帮助孩子们“重启”击剑运动,成为北京市击剑协会面临的首要课题。“我们意识到,简单地恢复训练和比赛是远远不够的。”王钰说,“孩子们需要一段心理和生理的适应期,他们不仅要重新熟悉装备、找回‘剑感’,更要重建在剑道上与伙伴互动、对抗的勇气和信心。”
为此,协会牵头组织旗下会员单位、俱乐部,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软性”重启计划,开设更多的体验课和趣味入门班,降低尝试门槛;在训练中融入更多游戏化、团队合作的元素,淡化初期对抗的紧张感;鼓励教练们更多地关注学员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耐心指导。“我们告诉教练们,不要急于纠正动作、追求技术精度,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们重新感受到拿起剑、站上剑道的乐趣。”
理念的回归:击剑,不止于竞技,更在于育人
在王钰看来,这段特殊的“重启”时期,反而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整个击剑教育领域有机会重新审视和回归这项运动的初心与教育本质。

“长期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部分培训机构,都可能过于聚焦在击剑的竞技层面——考级、拿名次、争取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等等。”王钰分析道,“这些目标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成为唯一导向,就容易让练习过程变得功利和焦虑,特别是对于低龄段的孩子,可能会过早地磨灭他们的兴趣。”
她强调,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不仅锻炼身体素质、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更是一项极富教育意义的运动。“它教会孩子们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包括裁判和教练);在瞬息万变的交锋中,需要保持冷静思考、独立决策;每一次得分或失分,都是学习如何面对成功与挫折的宝贵机会,这些品质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言,其价值远超过一块奖牌。”
在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恢复的过程中,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倡导“快乐击剑”、“教育击剑”的理念,鼓励俱乐部优化课程设置,平衡技术训练与兴趣培养;组织更多非竞技性质的交流活动、夏令营,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切磋技艺、结交朋友;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击剑的多元价值,建立更合理的期望值。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同这一理念,他们送孩子来学习击剑,首要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强身健体、塑造品格、收获快乐,而不是一定要走专业道路。”王钰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为北京青少年击剑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协会的作为: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氛围
作为连接政府、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和爱好者的桥梁,北京市击剑协会在促进青少年击剑运动复苏与提升方面,扮演着多重角色。
协会着力搭建更完善、更安全的赛事与活动平台,在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审慎恢复和创新举办各类青少年击剑比赛,除了传统的锦标赛、冠军赛,还增设了俱乐部联赛、U系列赛等更具普及性的赛事,并尝试引入分级制度,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技舞台,体验比赛的仪式感和成就感,同时确保安全。“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王钰特别指出。
协会持续加强行业服务和自律,组织教练员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完善青少年击剑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规范人才梯队建设;制定和推广青少年训练安全指南与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协会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击剑文化,分享优秀学员、教练的故事,吸引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喜爱上这项运动。
“我们希望营造一种氛围,让击剑成为北京青少年课外活动的一个优质选项,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运动之美、成长之乐的健康生活方式。”王钰说。

未来的展望:让更多孩子因热爱而持剑
谈及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以推广普及击剑运动、服务广大爱好者为己任,重点之一仍是深耕青少年领域。
“下一步,我们考虑将击剑运动进一步向校园渗透,与更多中小学合作开展课外活动或社团课程,让击剑触手可及。”她也提到,将探索利用科技手段,如开发辅助训练APP、利用视频分析技术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训练趣味性和有效性。
但无论如何创新,核心目标始终清晰:“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选择击剑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挑战与乐趣,当他们站上剑道,是因为热爱而挥剑,眼中闪烁着的是专注和愉悦的光芒,而不仅仅是对于胜负的执着。”
采访结束时,剑馆内的训练仍在继续,一个小女孩在教练的鼓励下,成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还击,她兴奋地跳了起来,护面下的笑容感染了周围的人,王钰望着这一幕,轻声说道:“你乐虎国际看,这种纯粹的快乐,就是我们最想守护的,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比赢得任何奖牌都更有意义,这不仅是击剑运动的未来,更是体育教育应有的温度。”
这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北京乃至全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经历了波折与停滞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运动本身带来的健康、快乐和成长,更加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而像王钰这样的体育工作者,正以其专业、耐心和远见,默默地为孩子们的快乐回归铺就着坚实的剑道。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