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雪亮的剑道之上,数十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金属网护面的小剑客们正手持花剑,或凝神静气,或迅猛出击,步伐移动间带起风声,剑尖相交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夹杂着教练的指导与孩子们充满活力的呼喊,场边,一位气质干练、目光专注的观察者正静静伫立,她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专注与快乐,她的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对她而言,这熟悉的声响与场景,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缩影,更是一幅关于成长、热爱与回归的生动画卷。
“我们的核心目标,不是急于培养出多少个冠军,而是要首先守护住那份最宝贵的初心——让孩子真正享受击剑运动带来的快乐,享受重回剑道的过程本身。”在接受专访时,王钰开宗明义,道出了当前北京青少年击剑运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她看来,经过一段特殊时期的沉寂与间断后,如何帮助孩子们克服生疏感与心理障碍,重新点燃他乐虎国际们对击剑的热情,并从中获得超越胜负的成长体验,是摆在协会、俱乐部和所有教练员面前的首要课题。
回归本质:击剑不仅是竞技,更是育人的沃土
王钰指出,击剑运动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集优雅、智慧、体能和策略于一体,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这项运动的价值远不止于竞技层面。“我们常常向家长和孩子强调,击剑首先是一种教育工具。”她解释道,“当孩子穿上击剑服,手持剑柄,踏上那条狭长的剑道,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礼仪’,向对手、向裁判、向教练致意,这不仅是形式,更是对运动、对伙伴的尊重,这种仪式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纪律性与绅士风度。”
更重要的是,击剑是一项极度需要独立思考和个人担当的运动,在电光火石的对抗中,没有队友可以依赖,每一次进攻、防守、反击都需要运动员在瞬间独立判断、决策并承担后果。“这极大地锻炼了孩子的抗压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成功,源于自己的果断与精准;失误,也需要自己冷静分析,迅速调整,这种自我负责的态度,对于他们未来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至关重要。”王钰补充道,击剑运动中的胜败是常态,如何优雅地面对胜利,又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是孩子们在剑道上收获的宝贵人生财富。
正是基于对击剑育人价值的深刻理解,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积极推动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工作,努力淡化“唯成绩论”的短期功利色彩,转向关注孩子的长期全面发展和运动兴趣的培养。
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重拾剑道上的快乐
谈及过去几年面临的挑战,王钰坦言,客观环境的变化确实给青少年击剑训练带来了不小冲击,训练的连续性被迫中断,赛事活动或取消或转为线上,许多孩子不得不长时间远离剑道。“当孩子们再次回到场馆时,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现象:体能下降、技术生疏,甚至有些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重新接触对抗性的练习。”
面对这些挑战,王钰和协会同仁们看到的更多是机遇与责任。“这恰恰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回归运动的本源,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她强调,当前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进行高强度、功利性的拔高训练,而是营造一个安全、鼓励、充满支持的氛围,帮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恢复体能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重建他们与击剑运动的情感连接。

“我们要求教练员们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耐心,对于有畏难情绪的孩子,要多鼓励、多肯定,从基础动作复习开始,设计有趣的游戏化练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重拾信心。”王钰介绍,协会鼓励俱乐部开设更多体验课、恢复性训练营,并组织一些小型的、以交流和参与为主的内部比赛或展示活动,降低参赛门槛,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感受击剑的乐趣和魅力。“我们看到,当孩子们在剑道上再次体验到击中对手的有效部位时的成就感,与伙伴切磋后相互击掌的 camaraderie(情谊),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最动人的,这种纯粹的快乐,是驱动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
多方合力,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青训生态

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健康发展,绝非协会一己之力所能及,王钰强调,这需要协会、学校、俱乐部、教练员以及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发展生态。
北京市击剑协会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服务者和平台搭建者的角色,协会不断加强行业规范,完善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与认证体系,确保教学的专业性与安全性,定期组织教练员研修班,交流先进的青少年训练理念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进行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培训,协会积极策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击剑赛事和活动。“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金字塔式的赛事体系,底层是广泛的、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校级、区级比赛,中层是更具挑战性的市级选拔性赛事,顶端则是为有潜力的苗子提供通往更高水平竞赛的通道,目的是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学校与俱乐部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协会鼓励和支持击剑项目走进校园,通过课外活动、社团课程等形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项运动,与具备专业资质的俱乐部紧密合作,为校队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而在这个过程中,王钰特别提到了家长的角色。“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家长课堂、沟通会等形式,引导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理解击剑运动的长期价值,避免急功近利,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希望家长能成为孩子击剑路上的‘啦啦队长’和‘心理辅导员’,陪伴他们享受过程,面对挑战。”
未来展望:让击剑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
展望未来,王钰对北京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她表示,协会将继续秉持“健康第一、快乐为先”的理念,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提高协调发展。
“我们希望,击剑不仅仅是一项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的技能,更能够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塑造品格、启迪智慧的途径。”王钰动情地说,“也许未来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我们相信,在剑道上洒下的汗水、经历的挫折、收获的友谊和成长的感悟,将会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那种在困境中永不放弃的坚韧,在博弈中冷静分析的智慧,以及对待胜负的从容态度,这些才是击剑运动赋予孩子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采访结束时,训练馆内的喧嚣依旧,一个小女孩刚刚完成一组漂亮的进攻得分,兴奋地跑向场边的教练,护面后的眼睛笑成了弯月,王钰望着这一幕,眼神温暖而坚定,她深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份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意义非凡,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这项古老运动的未来,更是无数孩子充满无限可能的成长旅程,在北京市击剑协会和王钰这样的从业者的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手持长剑,自信而快乐地,在属于他们的人生剑道上,亮剑前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